这些人群别忽视听力筛查,听力保健知识速看
一、听力筛查重点人群
1.所有新生儿都应接受听力筛查,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听力问题,利于及时干预,保障儿童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正常发育。
2.若家族中有
耳聋病史,即使个人听力看似正常,也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。在婚育前,建议检测耳聋基因,明确后代可能的发病风险,为优生优育提供依据。
3.患有突发性耳聋、化脓性
中耳炎、急性中耳炎、分泌性中耳炎等耳部疾病的人群,应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听力筛查,以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和听力变化情况,为疾病诊治提供参考。
4.接受放疗、化疗的肿瘤患者,由于治疗可能对听力产生影响,需定期进行听力筛查,及时监测听力损害情况,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。
5.不明原因的单耳聋人群,应进行全面听力筛查,排查潜在的耳部病变或疾病,明确听力损失范围和程度,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。
6.
耳鸣人群往往可能伴有听力受损,通过听力筛查可以明确听力状况,寻找耳鸣病因,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方案。
7.头部或耳部遭受外伤的患者,可能损伤听觉系统,应及时进行听力筛查,评估听力是否受到影响,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8.长期处于噪声环境的工作人员,如司机、电焊工、机场地勤人员等,因噪声对听力的损害风险较高,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,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伤,及时采取防护措施,避免听力进一步受损。
9.有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的人群,如曾使用庆大霉素、链霉素等可能损害听力的药物,需定期筛查听力,及时发现药物对听力的潜在影响,以便调整治疗药物或采取保护听力的措施。
10.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,即老年性聋,应进行听力筛查,明确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,为后续的听力康复和助听器选配等提供依据,提高生活质量。
11.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的患者,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,导致听力下降,因此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,关注听力健康。
12.有吸烟、饮酒等不良嗜好的人群,其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听力受损风险,建议定期进行听力筛查,同时戒烟限酒,保护听力健康。
13.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,可能因压力影响耳部神经和血液循环,进而影响听力,定期听力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听力问题,及时调整生活状态和减压方式,维护听力健康。
二、常用听力学检查项目
1.纯音测听:是评估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的基本检查方法,通过让受试者在隔音环境下听取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,确定其听阈,从而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(如轻度、中度、重度等)和类型(如传导性聋、感音神经性聋等)。
2.声导抗测试:主要用于检查中耳功能,包括鼓室导抗测试和声反射测试。可评估中耳压力、咽鼓管功能以及镫骨肌反射情况,对诊断中耳炎、耳咽管功能障碍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。
3.声镫骨肌反射:通过检测声音刺激引起的镫骨肌收缩反应,评估听神经和面神经的功能状态,还可用于判断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程度,以及鉴别某些耳部疾病。
4.电生理测试:如脑干诱发电位(ABR)、耳蜗电图(EcochG)等,可检测听觉通路的功能,对于评估听力损失程度、定位病变部位以及早期发现听神经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,尤其适用于婴幼儿等不能配合主观听力测试的人群。
5.前庭功能测试:包括眼震电图(ENG)、前庭诱发电位(VEMP)等,用于评估前庭系统功能,对于诊断和鉴别伴有
眩晕、平衡障碍等症状的耳部疾病(如梅尼埃病、前庭神经炎等)具有重要作用。
三、听力保健小贴士
听力保健关系到每个人的听力健康与生活质量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远离噪声污染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;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规律作息、健康饮食,增强身体免疫力;同时,注意耳部卫生,避免随意掏耳等损伤耳道和鼓膜的行为。掌握这些听力保健知识,有助于我们守护听力健康,畅享美好有声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