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窦炎的发作不仅与
鼻炎迁延有关,日常一些不经意的坏习惯也可能成为“推手”。尤其是反复鼻塞、流涕的人群,若长期不改这些习惯,鼻窦炎可能反复找上门。以下3个常见坏习惯,一定要警惕:
一、频繁受冷风刺激
秋冬换季或进出温差大的环境时,不少人会频繁遭遇鼻子“受刺激”——冷风一吹就鼻塞、流清涕,甚至鼻子发痒。这是因为鼻腔黏膜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,当冷风持续刺激时,鼻黏膜下的血管会反射性扩张、充血,导致黏膜肿胀;同时腺体分泌增多,出现流鼻涕、鼻塞等症状。
若这种刺激长期反复,鼻黏膜会处于持续水肿状态,而鼻窦的窦口(连接鼻腔和鼻窦的“通道”)本就狭窄,一旦被肿胀的黏膜堵塞,鼻窦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,细菌、病毒就会在鼻窦内“滞留繁殖”,进而诱发鼻窦炎。尤其是本身有鼻炎的人群,鼻黏膜本就脆弱,受冷风刺激后更易加重炎症,诱发鼻窦炎。
二、随意拔鼻毛
鼻毛看似“不起眼”,却是鼻腔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它能阻挡空气中的灰尘、花粉、细菌等异物进入呼吸道,同时鼻毛根部的毛囊和腺体还能分泌黏液,帮助黏附异物、保持鼻腔湿润。
很多人觉得鼻毛外露影响美观,会直接用手或镊子拔鼻毛。但这种行为会带来两个风险:一是拔鼻毛时容易损伤鼻毛根部的毛囊和鼻黏膜,导致黏膜破损、出血,形成微小伤口;二是失去鼻毛的遮挡后,灰尘、细菌等异物更容易直接侵入鼻腔深部,甚至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鼻窦。破损的黏膜和“入侵”的细菌结合,会引发鼻腔感染,炎症可能顺着黏膜蔓延至鼻窦,诱发鼻窦炎。此外,拔鼻毛后毛囊感染还可能引起鼻前庭炎,进一步加重鼻腔炎症状态。
三、长期接触过敏原或污染
春天花粉纷飞、雾霾天空气中的颗粒物、室内尘螨、油烟等,都是鼻腔的“隐形刺激源”。若长期处于这类环境中,鼻黏膜会反复受到过敏原或污染物的刺激,引发过敏性炎症或慢性炎症。
比如对花粉、尘螨过敏的人群,接触过敏原后会出现
过敏性鼻炎症状(鼻痒、打喷嚏、流清涕),鼻黏膜长期处于水肿状态;而长期吸入油烟、雾霾等污染物,会损伤鼻黏膜的纤毛功能(纤毛是鼻黏膜上帮助排出分泌物的“小绒毛”),导致分泌物排出受阻。无论是过敏还是污染刺激,最终都会让鼻黏膜屏障功能受损,炎症反复不愈,进而蔓延至鼻窦黏膜,诱发鼻窦炎。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患者,若不及时控制过敏症状,鼻黏膜长期水肿,鼻窦炎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。
改掉坏习惯,远离鼻窦炎困扰
鼻窦炎的发作往往是“日积月累”的结果,上述3个坏习惯看似小事,却会悄悄破坏鼻腔和鼻窦的健康环境。若你已出现反复鼻塞、流涕(尤其是脓涕)、头痛等症状,别忽视——及时就医检查,明确是否合并鼻窦炎;若暂无明显症状,也需尽早改掉这些习惯,做好鼻腔防护(如天冷戴口罩、用生理盐水洗鼻、不随意拔鼻毛),减少鼻窦炎的诱发风险。